对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58号建议《关于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建议》的答复
    时间:2025-07-21 09:35:15来源:办公室(政策法规科)作者:点击:

    吴华代表:

    您提出的关于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建议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    一、农村养老服务基本情况。鞍山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设施、互助养老和政策保障为重点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659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,覆盖率达78.9%,提供日间照料、助餐、文化娱乐等服务。同时,推广“互助幸福院”模式,在260个村设立互助养老点,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帮扶高龄、失能老人引入社会公益组织,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助浴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。

    二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。制定《鞍山市关于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鞍山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》《鞍山市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明确明晰养老服务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、支持政策和责任分工。

    三、推进县域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。鞍山市积极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,鞍山市台安县重点推进县域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,打造覆盖县乡村三级、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,通过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评估标准和服务规范,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办法,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。

    四、创建三级联动机制。创新建立“县统筹、乡落实、村协同”三级联动机制,配套完善财政补贴、人才培养等保障体系。建设运营县级智能养老服务平台,构建养老生态系统。通过试点实践,有效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,形成“台安县”特色模式,为新时代县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
    五、构建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,打破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现有格局,推行“公建民营”等运营模式改革,建立动态调整的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,构建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,将居家照护服务覆盖延伸至行政村。

    六、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。全市23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,均与医疗机构签约,签约率达到了100%。紧扣东北振兴战略,以设施改造为基础、以医养结合为核心,构建全域覆盖、多元供给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
    七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设施网络。做强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,通过新建、改扩建或整合利用乡镇卫生院、闲置校舍、办公楼等资源,在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具备全托、日托、上门服务、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,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枢纽和支撑。

    八、提升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水平。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实现“应养尽养”。对分散供养人员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落实委托照料服务协议,确保“平日有人照应、生病有人看护”。加强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,聚焦安全、便捷需求,优先为农村低保、低收入家庭的高龄、失能、残疾老年人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,改善居家养老环境。

    九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。联合本地职业院校,开设养老护理专业,定向培养本地农村青年。对有意愿从事养老服务的农村劳动力,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,重点提升实操技能。落实岗位补贴与激励机制,对在农村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护理员、管理人员等,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、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。定期开展优秀护理员、最美养老院长等评选表彰活动,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。

    十、健全养老制度保障。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,拓宽个人缴费、集体补助、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,强化长缴多得、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,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,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,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。加大对缴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,地方政府为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重度残疾人等代缴全部最低缴费档次养老保险费,确保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保障。从2024年1月1日起,我市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。从2024年7月1日起,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54元。同时,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。通过鞍山市人社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专栏,工作人员走进“人社帮你忙”直播间,走进12345便民服务平台接听热线等载体,充分利用报纸、网络直播、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广泛宣传,并组织各县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、村庄开展政策宣传。注重宣讲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的制度设计,让参保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多缴多得的好处。探索建立了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待遇激励机制,对于连续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超过一定年限的参保人员,给予额外的基础养老金增发,进一步激发参保人的积极性。

    最后,再次对您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,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,多提宝贵意见。